今天是:

教科研活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正文

[文化·佛教]黄袍佛国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1日 16:14    作者:   编辑:熊惠  点击:    

泰国素有“黄袍佛国”或“黄衣国”之称,因为泰国僧侣身穿黄色袈装。佛教在泰国流传的历史悠久,影响深广。全国信仰佛教的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5%;有僧侣30万;有佛寺3.2万座。

关于佛教传人泰国的时间,泰国国内、外学术界有诸多说法,看法不一,这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证据。现根据泰国出土的最早佛像来看,东北部呵叻府发现的印度阿马拉瓦蒂时期或铴兰阿努拉达普拉初朝的金属佛像,时间约在公元4--5世纪。此外,中部碧武里府、南部的那拉提瓦府也有公元5--6世纪的佛像出土。因此,最保守的说法,在公元4--6世纪时,泰国已有佛教流传。迄今,佛教在泰国流传的时间,至少已有1500年。

1.崇信小乘佛教

表国自素可泰时期至今,信仰的佛教是佛教中的小乘佛教。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佛教僧侣自称“上座部佛教”。“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是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贬称。学术界应用之,无褒贬意。小乘是相对大乘而言的,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摩诃”意为“大”,“衍那”意为“乘载”(如船、车)或“道路”。确切说应译为“承载工具”。大乘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认为佛无处不在,其数量如“恒河沙数”即多得像印度恒河里的沙粒那样无法计算。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教义较接近原始佛教。把释迦视为教主。泰国小乘佛教只认一佛一菩萨,佛即现世释迦佛和菩萨即帝释天菩萨(泰人称呼为帕英)。在义学上,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在修习上,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和“人正道”,特别注重禅定。还保持早期某些戒律,如托钵化缘、过午不食雨季安居等。将佛陀的诞生日、成道日、涅粲日合并在一起纪念,称“维莎迦节”。用巴利文佛经。小乘佛教有时也称“南传佛教”。佛教发源于印度。之后,佛教分成大乘和小乘两派。这两派基本上分南、北两条路线向外传播。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而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

中南半岛上,信仰小乘佛教的国家还有老挝、缅甸、柬埔寨。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这些信仰小乘佛教的国家形成了地域性的共同特征,也可说“小乘佛教文化圈”。下面以泰国为例:

泰国小乘佛教的僧侣依靠佛教徒在清晨布施一日两餐。他们一般从凌晨5时至正午就餐,过午不食,没有晚餐。中国大乘佛教僧侣靠自己耕种粮食维持生命,不必托钵化缘,依靠佛教徒供给。泰国佛教徒不仅要供应僧侣的饭食,而且必须预先准备好施斋的食物,不能让前来化缘的僧侣等候。否则,将是一件羞耻之事,会被人指责这是罪孽。

泰国至今仍有“沙门不拜王者”之说。一般佛教徒对僧侣施礼、跪拜,僧侣一概不予答礼,即使国王也如此。而中国僧侣见了皇帝则要跪拜叩首。

“吃肉和尚”是辱骂中国僧侣的话,但对泰国僧侣不适用。泰国僧侣禁酒不禁肉,但不能自己宰杀、烹调。不能吃猫、狗、马、蛇、象、虎、豹、狮的肉。《新唐书》对泰国古代盘盘国僧侣也有此记载:“僧食肉、不饮酒。”由于小乘佛教僧侣的饭食需要挨家挨户去托钵化缘。所以人家吃什么,僧侣就吃什么,素食、肉食不能自选。其实,佛教戒律中没有吃不吃肉的规定。大乘佛教虽禁食肉,也只是自梁武帝提倡素食开始的。但信奉大乘佛教的蒙、藏人,蔬菜很少,不吃肉不能生活。所以,在中国只有汉人僧侣不吃肉。

泰国僧侣不像中国僧侣头上烧有戒疤(近来,也取消了);念经时也不打器乐;袈裟的样式、穿法也与中国不一样;光脚,但可穿拖鞋。化缘时必需光脚,表示放生、不杀生。因为穿鞋走,会踩死蚂蚁等动物,那是罪孽。戒律规定僧侣不许站立小便。

泰国赠侣不像中国僧侣手拿念珠。在佛事仪式上,常见来国僧仅有拿长柄刚这确不是做热用的。它表示僧侣的僧街借职、学位,用还有吉祥扇和丧事扇之分,不能误用。

泰国佛教没有比丘尼及沙弥尼的制度,即没有尼姑。但有“学戒女”或“学法女”。这是因为南传佛教不设比丘尼制以后,为了方便女子出家的一种形式,在南传佛教中归属“优婆夷”或“邬婆斯迦"(Upasika/梵文/意为“近事女、近善女、近宿女、信女”)。优婆夷指接受五戒的在家女居士,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女信徒。学戒女也剃光头,身披白布。也可住宿佛寺,听经、听戒;也可接受信众的供养以及托钵化缘;也可进佛学院深造;也可终身守戒;也可随时蓄发还俗。全国约有2万余人。

泰国小乘佛教因只认一佛一一菩萨,因此,其佛寺中的佛像极其单调。绝大部分是释迦牟尼佛像,可谓“千佛一面”。不像中国大乘佛教,有诸多佛、菩萨、罗汉、观音、诸天、明王等塑像。

2. 僧伽的分派和组织

粗略地看,泰国僧侣似乎都一模一样,但若仔细观察,深人了解,便会发现区别很大。这是因为泰国佛教与世界上的佛教一样,其内部有派系,也各有组织。泰国有泰国的分派;有自己的组织系统。

(1)分派

泰国佛教分派,古已有之。素可泰时期流传的小乘佛教,就分有由缅甸传入的旧派和由锡兰传人的新派(山村派),后来新派逐渐代替了旧派。

曼谷时期初,拉玛四世针对僧侣戒律不严等问题,决心丕振律仪,重兴慧日,並于1833年创立了法宗派。该派戒律严格,强调研究和宣传原始佛教经典,注重佛教教育。法宗派只允许王亲国戚、显贵要人及其子弟剃度为僧,直接受王族布施;寺院规模大而精美,称“王寺”,王寺住持由国王任命;戒律严格。(1932 年政变后,才允许一般平民剃度为僧)。而没有剃度为法宗派的僧侣,由于人数众多,被称为“大众派”。

当今,泰国僧侣分大众派和法宗派两派。在衣着上,大众派外出时僧侣披覆右肩,露左肩,在室内披覆两肩;法宗派外出时,僧衣披覆两肩,在室内露右肩,覆左肩。外出托钵时,大众部在左腰部位,以左手持钵;法宗派则用双手将钵捧在胸前。

两派的区别主要在戒律上,而不是在教义上。法宗派在戒律上较大众派严而条例多,管理上也较细,如不接受金钱,不视听歌舞等。此外,在职责上也有差异,两派大部分僧侣的教育由法宗派管理。在对佛经的研究上,法宗派用现代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来研究。另外,在读巴利文佛经时,大众派读讹成泰语音;法宗派则近似斯里兰卡的读音。

泰国僧侣除了有派别之分以外,还有有无僧爵、僧职、僧侣学位之别。

(2) 组织

任何国家的统治者都不希望有一种势力或集团高于自己的。 要管理好僧侣,僧伽组织很重要。大城时期自八世王戴莱洛格纳至今,国王、政府曾对僧伽组织进行多次改革,每次颁布的僧伽管理法令都是为了加强对僧侣的控制,以便更好地利用佛教。此外,泰国宪法还规定:“比丘、沙弥、修道者不得行使选举权”。这进一步说明国家不允许僧侣参政。但实际上,只要有利于统治,不等于宗教不能参与社会政治。

泰国佛教有严密的组织。最高领导为僧王,由国王任命,终身制。

僧王下设高僧委员会或称“大长老(僧伽)会”。它由以僧王为主席的13名委员组成,4位副僧王为当然委员,其他8名由推选产生,任期2年,对于僧伽的行政、教育、宣传、福利、戒律、规章等有决议权。教育部宗教厅是国家和宗教界之间联系和协作的中央机构。宗教厅厅长兼任大长老会秘书长。

  

  

   文章内容摘自戚盛中编著的《泰国民俗与文化》第33-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